2020-05-05

《用對腦,從此不再怕數字+學會如何學習》


如果要把一項新事物學得透徹,我們便需要來回運用大腦的兩種模式,且重複及間隔的練習(刻意練習),才能形成牢固的記憶組塊。

讓知識的運用到最後變成是一種「直覺式」的反應,這樣大腦就能騰出更多的空間發揮創意或做其他的事。

學會開車的過程便是一個例子,從一開始須全神貫注及注意手腳協調,到後來變成手腳自動化,還能邊開車邊和其他人對話。

而在強化記憶的過程中,重複且間隔的練習是很關鍵的因素,因此「拖延」便成了一個很大的殺手,會將我們大腦中初建立的連結漸漸地瓦解掉。

也正因「拖延」這個大魔王,作者在本書中花了滿大的篇幅講解習慣的養成(拖延也是種習慣!)及戰勝拖延的方法。

***

那上面所提及大腦的兩種模式是什麼呢?以下擷取書中手電筒光束的比喻。

一、發散模式:看得更廣

  • 比較放鬆的休息狀態,跟「大方向」有關。
  • 適用於學習新事物,沒辦法密集而專注地解決特定問題,卻能幫助我們更靠近解答。

二、專注模式:看得更遠

  • 理性的、循序漸進的、分析的方法。
  • 適用於原本就熟悉且操作熟練的事情,聚精會神思索特定的問題與概念,但在這模式中有時會在錯誤的地方使力。

而為什麼大腦會有兩種思維模式呢?

作者提出,答案有可能跟脊椎動物面臨的生存問題及基因傳承有關。

例如,小鳥在啄食時,須全神貫注才能啄起細小的穀粒,但牠同時也需眼觀四面耳聽八方,隨時注意掠食者的蹤影,因此牠們啄一下食物就會停下來看看四周,這幾乎便可說是兩種模式的轉換。

再者,如果要在生活中
應用此觀念,該怎麼做呢?

以最常見的例子來說,當我們要釐清一個怎麼都想不通的難題、或學習一項新事物的時候,最好的辦法是先關掉專注式思維,而啟動可以「綜觀全局」的發散模式。這很有可能會讓我們發現新的、有效的處理方式。

例如:看一本新書或上課前先看目錄及大綱,也就是先知道架構及大方向。就好比要抵達目的地,我們要先看地圖。

另外達成一項目標的路徑有很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有很多種,但當我們一直處在專注模式時,便很容易在同一個地方鑽牛角尖,腦袋無法跳出其他的可能性。

不過,發散模式是很有個性的模式,有時候勉強不來,因此有一些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切換,像是:

  • 慢跑、散步或游泳
  • 跳舞
  • 畫圖
  • 開車兜風
  • 泡澡或沖澡
  • 冥想或禱告
  • 聽音樂(尤其是沒有歌詞的純音樂)
  • 睡覺(最終極的發散模式!)

但要特別注意的是,有些啟動發散模式的方法須注意時間不宜過長,否則反而容易將自己帶回專注模式,例如:

  • 打電動
  • 看電視
  • 讀一本輕鬆的書
  • 跟朋友聊天
  • 傳簡訊
  • 上網閒逛

***

我在另一篇《給大人的人生翻轉學》也有稍微提到番茄鐘,而它正是一個可以讓我們在專注與放鬆模式切換的好工具

另外,了解大腦的兩種思維模式讓我對「創意」有了新的理解,發現這並不是少數人的天賦,而是可以習得的思維能

創意是掌握自己的能力,並加以延伸。創意有時候也會有些違反直覺反應。

「你越是勉強自己擠出創意,你的點子就會越沒創意」,因此想要解決問題或做出好作品,「能否放鬆」就成了很重要的因素啦!

***

書籍資訊
作者:Barbara Oakley, Ph.D.
譯者:黃佳瑜
出版社:木馬文化(2015.10)
章節頁數:5章341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關於

愉閱生活

Live a reading life.

知識是綠洲,讓心靈的沙漠開出花朵。




站內搜尋

留言

聯絡我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