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3

《恆毅力》



以前常在演講或成功學書中看到及聽到「追隨熱情」、「選擇所愛」等令人內心澎湃的字句,總讓人恨不得立馬去從事真正有興趣或覺得好玩的事。

但當那股熱血的情緒冷卻下來後,往往會發現,自己仍舊感到迷惘,甚至可能會對衝動下所做的決定沒有踏實肯定感。

「如果我能找到真正感興趣的事,我就能全心投入工作了。」以前的我也這麼覺得。

但歷經了幾年不同工作的嘗試及轉換,我有了一些體悟:當興趣成為了工作,有了餬口的壓力,也許你便覺得沒那麼好玩了。

再來是也沒有人能對同一件事情永遠充滿著熱情(情緒一直處在亢奮或滿意的狀態),總會有挫折及倦怠期,但能熬過一段期間把一件事做成專業而讓自己於刃有餘時,也許慢慢就能品嘗出一些滋味或成就感了。

「追隨熱情」太過簡化職涯的選擇過程及淪為口號,其中其實有太多的問號需要釐清。

能把工作結合興趣聽起來很棒,但有多少人能達到呢?興趣就是要盡量發展成職業嗎?熱情又是什麼?我們一生的「志業」真的會突然像雷擊般從天而降嗎?那些在喜歡的領域有所成就的人,是否都是特別有天份?

我認為這本書對於工作的成就或熱情提供了很務實且激勵人心的解答,破除了大眾對天才的迷思(天份偏誤),也讓我不再只是片面地去看待所謂興趣及熱情。

書裡並沒有充滿雞湯式的喊話,反而是許多貼近現實的幕後故事、科學原理及意義,說明了:

天份 x 努力 = 技能
技能 x 努力 = 成就

由這個公式可以看出-「潛力是一回事,發揮潛力又是另一回事。」
因為努力比天份要重要的多。
而努力當然包含了我們所投入的時間

***

書中提出:恆毅力 = 熱情 x 毅力

許多人感嘆自己做任何事情都無法堅持到底,沒有想做到最好的決心。他們覺得自己浪費了天份,很迫切地想要找到一個長期目標下手,用熱情和毅力追求那個目標,但他們不知如何下手。

作者對於培養、增強恆毅力的了解,大多是來自訪談心得,結合了其他的系統量化研究,顯示:成熟的恆毅力典範共同擁有的心理特質有四個,而這四個特質通常是依序成長的:

一、興趣(interest)

熱情始於真心喜歡你所做的事。作者研究的每位恆毅力典範都說不太喜歡工作的某些面向,但整體來說,他們仍深深著迷,認為自己做的事有意義。

二、練習(practice)

每天盡可能把事情做的比前一天更好,這種日常的紀律是種堅持力。發現及培養興趣後,必須全心全力投入練習,尋求進步,達到純熟的境界。

三、目的(purpose)

深深相信你在做的事很重要,熱情才會成熟。做的事情必須對你個人來說很有趣,同時又和他人的幸福息息相關。

四、希望(hope)

「希望」是指一種能夠面對各種處境的毅力。雖然在四者當中排在最後一個討論,但它並不是定義恆毅力的最後階段,它界定了恆毅力的每個階段。

***

如果整體來說已經十分滿意自己的工作,甚至覺得符合以上四個特質,那非常棒;但如果沒有,其實我們也不必氣餒。在維持基本生計之餘,我們還是能探索及培養自己的興趣,試著讓相關技能結合應用在工作中。

甚至因著勤奮的練習,說不定興趣到了某個階段已經能從業餘轉變成正職,這也是充滿可能性的啊。

***

書籍資訊
作者:Angela Duckworth
譯者:洪慧芳
出版社:天下雜誌 (2016.12)
章節頁數:3部350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關於

愉閱生活

Live a reading life.

知識是綠洲,讓心靈的沙漠開出花朵。




站內搜尋

留言

聯絡我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