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1

《安慰的藝術》

「安慰的藝術在於,傷痛必須先被撫慰了,才能平復與好轉。」

回想以往自己在聽他人訴苦時,常常也會不自覺地給予建議或表達自己的看法。但其實,訴苦的一方往往只是需要陪伴與傾聽,當下不見得需要什麼建議。

我自己後來也有深刻的體悟。當處在情緒谷底時,其實某些正面鼓勵話語像是「你可以的啦!」、「事情會好轉的。」「要樂觀一點呀!」等等並不太能使人抽離悲傷或痛苦的情緒。有時候,反而會覺得自己更糟。

這是一種期待與現實的落差:對方說我一定可以的,但我現在這種狀況要怎麼達成呢?若調整不過來,是不是代表我很差勁?事情會好轉的,但我現在就是很悲傷,要如何在一瞬間正面起來?

其實這個現象反映了:大部分的我們總是認為悲傷、痛苦等情緒是不好的,所以避之唯恐不及,甚至覺得不應該。但其實,它們是正常的,是我們身而為人的感受之一。

***

在推薦序中,蘇洵慧老師的觀點很令我印象深刻。大概的意思是:關於安慰的理念,我們是助「人」,而非總是聚焦在解決「問題」。當人不被關注,只是被催逼著解決狀況、處理問題時,這「人」並非真實的存在。

資本主義影響的社會往往重視效率、簡化歷程,但當一個重要且獨特的生命經驗,被理所當然的簡化為幾個步驟就想『處理』或『解決』掉,那些複雜的歷程及內在感受,便往往不被傾聽及重視。人跟人之間也愈來愈疏離,愈難感受到彼此靠近相伴的溫暖。

***

那麼,當我們身邊的家人朋友需要支持安慰時,我們要如何適切地發揮力量,而不是無意地造成反效果呢?

書中針對「安慰的語言」提出了許多對照的例子,來說明要如何表達比較適合。重點是要「避免陳腔濫調」,剛經歷創傷或失去的人,並不想聽到出自好意的指導或批評,聆聽並真誠回應,就是最大的安慰。

以下幾個對照例子可以參考(前者為幫助不大的說法;後者為較有幫助的說法):

一、「希望對方堅強下去」

(X)那些沒有擊倒你的,會讓你變得更堅強。
(O)一切都順利嗎?需要我陪你去嗎?
(X)你必須像你母親一樣堅強。
(O)我很高興你今天願意出來。
(X)堅強一點,你會熬過去。
(O)我實在無法想像你是怎麼做到的。

二、「要對方保持樂觀」

(X)為了你的健康著想,要保持樂觀積極。
(O)經歷這一切,我很高興還能看見你的笑容。
(X)事情正往好的方向發展。
(O)我很遺憾發生這樣的事。
(X)不會有事的。
(O)我相信你。

三、「表達明白對方感受」

(X)我明白你內心的感受。
(O)我可以想像這件事一定很難熬。
(X)我知道那是什麼感覺。
(O)你介意告訴我那是什麼感受嗎?
(X)我也經歷過這樣的痛苦。
(O)如果你願意的話,可以多說一些。

***

除了以上,書裡還有更多。瀏覽完後,對我而言,我覺得這些話語的關鍵是:

一、平等的橫向互動(陪伴),而不是尊卑或強弱的上下互動(指導)

二、陪對方接受、面對當下的情境,而不是將樂觀的態度加諸於對方。(也就是接受這些情緒,不把它們視為不正常或不應該,給予多一點時間沉澱及消化)

三、耐心傾聽,但不是一直逼問。不急於滔滔說自己的看法,但也尊重對方「是否想訴說」的心情,對方若自在,自然會多說一些。

當自身狀況獲得同理,情感上獲得支持及療癒後,人們往往在後續更容易聽得進建議(若他們需要的話),或自然更容易有所行動。

甚至有可能,得到陪伴的那種溫暖,便已經解決了問題,剩下的只須交給時間。

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對於諮商者有幫助,也很適合一般大眾閱讀,因為它能讓我們更懂得如何傾聽、同理,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緊密,讓情感能真實且適切傳達,減少好意被曲解及適得其反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我們也可以學會如何「關懷自己」。

***

書籍資訊
作者:Val Walker
譯者:盧相如
出版社:商周(2014.11 初版三刷)
章節頁數:9章308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關於

愉閱生活

Live a reading life.

知識是綠洲,讓心靈的沙漠開出花朵。




站內搜尋

留言

聯絡我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