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本書中,提供了許多實用的觀念、方法及檢視表,來審視及經營親密關係。我個人想分享的是關於「面對衝突」這部分,因為這是一段關係中一定會遇到的。
其實適度的爭吵是好的,才能讓雙方把彼此差異說出來,而不是像悶燒鍋一樣當作沒看見,直到有一天才突然炸開、重傷所有人。
但,怎麼樣吵架才比較健康呢?
美國知名婚姻諮商專家高特曼提出,有四種傷害關係的破壞性語言須避免:
一、批評
抱怨和批評的差別在於,抱怨是陳述某一個具體行為或事情,批評則籠統模糊,還加上一些負面的字句、責備或人身攻擊。
例如:抱怨是「你在請別人來家裡之前,要跟我講一下,因為我可能已經安排事情了。」批評是「你都只想到你自己,你把朋友都擺在我前面,你不知道我需要你陪我,幫我做點事嗎?」
二、輕蔑
譏諷、挖苦、辱罵、嗤之以鼻、嘲笑或帶有惡意的玩笑都是輕蔑,是四者中最惡毒的。當一方接收到這種訊息時,問題就更難解決,甚至引爆更大的問題。
例如:對全職照顧家庭的另一半說:「你成天在家,連這個都做不好,怎麼這麼笨,如果沒有我賺錢養你,你大概已經餓死街頭了。」
三、防衛(抵禦型)
當面對另一方攻擊或節節進逼,本能的反應就是自我防衛。防衛其實也是一種責怪對方方式,它所傳達的訊息是問題不在我,而在你或別人。
例如:一方批評「你就是這麼懶,都不幫忙做點事情」時,另一方答「我幫忙賺錢啊,不然你出去賺好了,我以後不要再拿錢回來。」
四、相應不理(退縮型)
相應不理的人,不會有任何回應,他的眼神可能飄向遠方,或是低頭不發一語,或是全然的冷漠。
這種反應有可能會比前面的攻擊型及防禦型晚出現,因為往往是負面情緒累積到一定程度,從能吵到不能吵,又從不能吵到相應不理。
***
總結以上,其實除了需要避免破壞性語言,在吵架時也要釐清雙方在意的點,少點人身攻擊及批評,多點理性的具體陳述和自我表露。
以「我的感受」為出發點,而不是「你的錯誤」來開啟對話。
當情緒高漲而無法冷靜表達時,也可以試著先拉開距離,緩和下來,回過頭來一定要再面對問題,而不是將錯就錯,情緒淡了就算了,不然很可能下次又會在同個地雷爆炸啊...
***
親密關係就像一面鏡子,反映著我們內心深處的各種情緒與需求;它也是讓各種問題浮現的引子,這些問題,包含了以前成長過程的創傷、家庭相處模式帶來的習慣等等。
因此,其實親密關係中所遇到的困難與挑戰,同時也可能代表著我們「個人」所須面對、思考及修正改善的課題。
另外,親密關係也是個可以讓我們練習「覺察自己」的好機會。
之所以會這麼說,是因為我們往往在遇到與另一半的衝突時,常常會下意識地認為:都是他的錯!他怎麼這麼不懂我!他這樣就是不愛我了……。
但其實,對方也許並不是刻意要傷害或觸犯我們,他只是在無意中,踩到了我們的某個地雷或傷痛,進而喚起了負面情緒:不安、憤怒、悲傷、自尊心受挫、覺得不被關愛等等。也因此,很多時候另一半不以為意的小舉動,就有可能引起我們內在滔天巨浪的情緒。
爭吵的點也許很小、很匪夷所思,但正代表著一個人內在隱忍已久或未被正視的問題。而這些傷痛與衝突,唯有透過彼此不斷地坦誠溝通、相互理解、尊重,才有療癒的可能,也讓彼此能一起跳著有進有退的舞步,達到一種「動態的平衡」與默契。
很喜歡這本書的最後一句話:「就從自己開始。愛上一個人靠際遇,持續愛一個人靠努力。當自己有能力覺察自己,也有能力觀照別人時,關係就能輕鬆自在的發展。」
***
書籍資訊
作者:趙慈慧、江文賢
採訪撰文:吳若女
出版社:天下雜誌(2014.08)
章節頁數:8章286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