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藝術家變成分析者,是不可能的任務嗎?尤其是在已經出社會的年紀?
本書要打破、翻轉我們原先過於狹隘自己潛能的看法,並舉了許多真人實事的例子(包括職涯發生重大轉彎、克服龐大學習障礙),證明「轉念」與「學習」對於生命所帶來的深刻改變。
作者在前言提到:「在這變化速度日益加快的時代,我越來越相信,職業跑道大轉彎和終身學習的態度(不論是就讀大專院校或是校外學習)是推動創造力的兩大關鍵,但社會並沒有正視這兩股改變力量。」
我認為作者並不是要鼓吹大家都來個職業大轉彎,而是給予那些真心想嘗試、想改變生活的人們一劑強心針:學習永遠不嫌晚,我們真正要克服的,其實很大一部分是「舊有限制性的觀念」及「負面的思維」。
- 限制性的觀念
「我以前數學本來就不好,現在也沒辦法啦!我大學選定了某個科系,之後就一定要有相關,不然很浪費…..!」
芭芭拉(作者)從小學到高中的數學成績都不好,也討厭數學,但後來她發現數學與理科不好影響了她的工作升遷,於是她重回校園,從頭開始學習數學,後來成為了佼佼者。
這過程中,她善用大腦的特性,建立新的學習習慣,改變思考方式。
而基爾,則是從一個專業的吉他演奏者,成為一位醫生,只因為一開始的一個小小念頭:常去為病童演奏的他,漸漸發現單純為他們演奏音樂並不能帶給他成就感,他想要親自照顧他們,也認為這更有意義。
但在轉換跑道的過程中,他不僅得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礙(重新學習、忍住誘惑),還得面臨旁人的好心勸退。
有趣的是,他後來發現,「樂手」和「醫生」之間,其實是有相似特質的!
例如:醫生聽診時需要聽心音來進行診斷,這時他訓練有素的聽力就能派上用場,比別人更快聽出音品和心律的細微差異;醫生要對生理學等專業知識瞭若指掌,但帶著同理心傾聽病患說話也同等重要,而他在和其他樂手一起演奏時,也需要先聽其他樂手的意見,而不是馬上說自己的,這樣的特質讓他與病患建立了良好的關係…..。
由此可發現,其實兩個看似截然不同的職業,仍會有些相似及共通的特質和能力。這對於想要轉換跑道的人而言,我覺得是一個很有幫助的見解。
專業知識層面可以藉由適合且正確的學習方法增強,但一個職業所需的特質可能較固定、而相關能力則有累加的特性。這些對我而言,也是想法的突破。
芭芭拉(作者)從小學到高中的數學成績都不好,也討厭數學,但後來她發現數學與理科不好影響了她的工作升遷,於是她重回校園,從頭開始學習數學,後來成為了佼佼者。
這過程中,她善用大腦的特性,建立新的學習習慣,改變思考方式。
而基爾,則是從一個專業的吉他演奏者,成為一位醫生,只因為一開始的一個小小念頭:常去為病童演奏的他,漸漸發現單純為他們演奏音樂並不能帶給他成就感,他想要親自照顧他們,也認為這更有意義。
但在轉換跑道的過程中,他不僅得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礙(重新學習、忍住誘惑),還得面臨旁人的好心勸退。
有趣的是,他後來發現,「樂手」和「醫生」之間,其實是有相似特質的!
例如:醫生聽診時需要聽心音來進行診斷,這時他訓練有素的聽力就能派上用場,比別人更快聽出音品和心律的細微差異;醫生要對生理學等專業知識瞭若指掌,但帶著同理心傾聽病患說話也同等重要,而他在和其他樂手一起演奏時,也需要先聽其他樂手的意見,而不是馬上說自己的,這樣的特質讓他與病患建立了良好的關係…..。
由此可發現,其實兩個看似截然不同的職業,仍會有些相似及共通的特質和能力。這對於想要轉換跑道的人而言,我覺得是一個很有幫助的見解。
專業知識層面可以藉由適合且正確的學習方法增強,但一個職業所需的特質可能較固定、而相關能力則有累加的特性。這些對我而言,也是想法的突破。
- 關於負面思維
書中邱緣安的例子讓我印象深刻。他有一項很厲害的認知訣竅:心智的「重新框架」,練習把危機看成轉機,負擔轉化為資產。他也總能很坦誠地說出自己的缺點,而作者在與他對話的過程中,有了個結論:缺點即優點。
他認真覺得自己「不夠聰明」,所以需要把事情簡單化,這樣比較好懂。
換個角度想:因為他的敘述淺顯易懂,讀者喜歡他的書。
他認為自己很執著,有擔心強迫症。
換個角度想:雖然他不喜歡擔心,卻也意識到,如果他不再擔心就沒有辦法像現在這樣敏銳。
所以,缺點經過轉化、或放在另個情境,就有可能變優點了!
他也有個比喻很有趣,他告訴學生:
「產生動機就像洗澡一樣,不可能一勞永逸。你不能只洗一次就想要乾淨一輩子。不管你洗得再乾淨,還是會再髒、再臭,就要再洗一次澡。同理可證,不管你一開始的動機多強大,這世界就是這麼討厭,不可能讓你事事如意。你也會遭受批評,再次『變髒』。所以你必須學會每天激勵自己的動機,就像洗澡一樣。」
激勵要像洗澡一般,這真是生動又精闢的說法。
他認真覺得自己「不夠聰明」,所以需要把事情簡單化,這樣比較好懂。
換個角度想:因為他的敘述淺顯易懂,讀者喜歡他的書。
他認為自己很執著,有擔心強迫症。
換個角度想:雖然他不喜歡擔心,卻也意識到,如果他不再擔心就沒有辦法像現在這樣敏銳。
所以,缺點經過轉化、或放在另個情境,就有可能變優點了!
他也有個比喻很有趣,他告訴學生:
「產生動機就像洗澡一樣,不可能一勞永逸。你不能只洗一次就想要乾淨一輩子。不管你洗得再乾淨,還是會再髒、再臭,就要再洗一次澡。同理可證,不管你一開始的動機多強大,這世界就是這麼討厭,不可能讓你事事如意。你也會遭受批評,再次『變髒』。所以你必須學會每天激勵自己的動機,就像洗澡一樣。」
激勵要像洗澡一般,這真是生動又精闢的說法。
- 小結
上面的篇幅主要是心得及觀念的轉變,至於實用的方法,書中有提到的「番茄鐘」學習法(25分鐘完全專注,然後休息5分鐘)(註1),這種學習方法是大腦聚焦與發散模式的應用,比起長時間專注,這會更有效率。
也許不少人也知道這個方法,但如果想了解背後運用的原理及結合其他方法,也可以參考作者的另一本書《用對腦,從此不再怕數字+學會如何學習》,我將在另一篇文章另作介紹。
註1:此方法實行起來其實有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可GOOGLE查詢相關資料或下載APP使用。之後有機會也會單篇來分享相關細節。
***
書籍資訊
作者:Barbara Oakley, Ph.D.
譯者:高霈芬
出版社:木馬文化 (2017.11)
章節頁數:4章359頁
也許不少人也知道這個方法,但如果想了解背後運用的原理及結合其他方法,也可以參考作者的另一本書《用對腦,從此不再怕數字+學會如何學習》,我將在另一篇文章另作介紹。
註1:此方法實行起來其實有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可GOOGLE查詢相關資料或下載APP使用。之後有機會也會單篇來分享相關細節。
***
書籍資訊
作者:Barbara Oakley, Ph.D.
譯者:高霈芬
出版社:木馬文化 (2017.11)
章節頁數:4章359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